为全面落实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要求,国家相关部门近年密集出台政策文件,基于《体育总局等十一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的意见》(体规字〔2021〕3号)《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国家体育总局令第25号第31号)《体育行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3版)》等核心政策,现系统梳理监管框架如下:
一监管原则与责任体系
1. 基本原则
letou乐投体育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明确“谁审批(备案)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链条。分级分类管理:按赛事类别规模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高危险性活动执行更严标准。全过程监管:覆盖赛前审批评估赛中动态监控赛后总结整改全流程。2. 责任主体分工
监管部门:体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联动公安卫健应急气象等11部门履行协同监管职责。组织方:主办方承办方协办方负直接责任,需书面协议明确分工;场地提供方履行安全保障义务。行业协会: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制定办赛指南参赛指引,开展等级评估与行业自律。二高危险性赛事活动的重点监管要求
1. 目录化管理
首批高危险性赛事目录涵盖潜水航空运动登山(山地越野/多项/拓展)、攀岩滑雪登山汽摩赛事等。判定标准包括海拔>3500米夜间赛程超马拉松距离专业技术装备使用等。2. 行政许可与风险评估
高危险性赛事需经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审批,提交风险评估报告熔断机制应急预案等材料。未履行审批或风险评估的,直接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三安全保障措施核心要点
1. 风险防控
预案制定:强制性要求制定灾害天气防范公共安全事件(踩踏冲突等)应急处置预案。熔断机制:实时监测风险(如天气场地隐患),条件不符时立即中止赛事。2. 资源与能力保障
人员资质:技术人员须持证上岗,配备专业救援医疗团队;使用无资质人员属重大隐患。设施设备:场地器材需符合国标,保护装备消防设施医疗设备须完备有效。保险购买:主办方强制购买公众责任险,鼓励参赛者购买意外险。3. 参与者管理
对年龄健康状况技能水平设置参赛门槛,明确风险告知义务并验证资格。四监管实施机制
1. 事中事后监管
年度指导目录:地方体育部门制定赛事服务目录,重点监管高风险活动。隐患判定标准:明确19类重大事故隐患(如转包无资质第三方未设安全标识堵塞疏散通道等)。2. 协同服务机制
建立多部门联合“一站式”审批服务窗口,优化流程。推广户外运动目的地数字化平台,集成救援路线规划等服务。五追责问责机制
组织方责任:造成安全事故的,处以警告罚款取消认证资格;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监管方责任:对履职不力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处分。当前体育赛事安全监管已形成“事前审批分级化事中管控动态化事后问责制度化”的全链条体系,尤其高危险性活动需严格对标目录要求。建议赛事组织者重点关注熔断机制风险评估人员资质三大核心环节,监管部门强化跨部门协同与隐患闭环整改,共同守住安全底线。
![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 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